走进“地下宝匣”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江南贡院 会试 走进“地下宝匣”

走进“地下宝匣”

2024-07-16 23:20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  王晓阳(绵阳)

“看,这是明代第一状元的牌坊,这是清嘉庆二十二年进士庄瑶的殿试卷,这是古代学子最辉煌的金榜题名时刻……”2018年岁末,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,随着讲解员的引导,我和全国晚报采访团的记者们,无不为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、一个个精巧的场景设计所吸引。“没想到一个考试制度可以做成这么丰富独特的博物馆。”大家由衷感叹。

夜幕下的十里秦淮车水马龙,繁华如昔。夫子庙流光溢彩,人流如织。“慎终追远,明德归厚矣”,取自《大学》,绵延500年的明远楼灯火辉煌,映照出江南贡院的恢弘与厚重,在它地下,就是被称为“地下宝匣”的中国科举博物馆。

中国科举博物馆由江南贡院改扩建而成。据介绍,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(公元1168年),鼎盛时期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,拥有号舍20644间,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,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、影响最为深远的科举考场。明清时期从这里走出去的名人比比皆是,被称为“古代官员的摇篮”。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千年化石和兴衰成败的历史见证,也是科举制度文明有形遗产的直观体现。

博物馆主体长36米,宽36米,高20米,采取下沉式设计,整体沉入地下20米,上部为方形水池,其形如砚,其状如镜,“镜”“鉴”相通,意在“以史为鉴”。水池面积刚好1300平米,寓意1300年的科举历史。

参观博物馆先是自上而下共4层130米,一米象征十年,再次寓意1300年的科举历史。我们一路而下,逐渐远离市井的喧嚣,只见两侧墙体上一面镶嵌着片片黛瓦,另一面则是数不清的竹简。“瓦片堆积的形状,如同鱼鳞,寓意着古代无数仕子通过科举考试完成"鱼跃龙门"的转变;竹简则是暗示,若想实现"鱼跃龙门",唯有辛勤苦读。”讲解员揭开谜底,原来处处蕴含着科举元素。

站在地下负4层,犹如身处一座“庭院”,周围水池环绕,从环形的“天井”向上望去,清楚地看到星空粲然。庭院中央是四层通高的魁星堂,在魁星点斗四周,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在灯光照耀下熠熠生辉,象征着科举考试的最高目标。

沿自动扶梯自下而上,博物馆主体逐层展开。或实物呈现,或虚拟演绎,我们仿佛穿行在科举历史的隧道之中,见证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、唐朝完备、宋朝改革、元朝中落、明朝鼎盛、清朝灭亡的历史,恍惚间跨越千年。

除序厅外,主馆内设“为国求贤”“鱼龙变化”“金榜题名”“金陵佳话”“源远流长”等五个展厅,分别介绍科举制度发展历程、古代学子考试历程、金榜题名的社会影响、江南贡院与南京城市文化关系、科举文化对近现代考试以及东亚和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影响。五个展厅与馆体北侧的明远楼、号舍、贡院碑刻和南侧的魁星亭、东西官廨等互为补充,展示出科举制度的历史全貌。

进入序厅,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明代科第世家的牌坊。这是博物馆镇馆之宝,是明朝廷奖励给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的牌坊。吴伯宗在洪武年间参加科考,乡试、会试和殿试均得第一,“连中三元”,被称为“明开科第一状元”,这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。牌坊采取典型的明代石雕工艺,讲述当年吴伯宗中状元后,府报、省报、京报一路喜报绵绵的热闹景象,隐喻普通人通过科举考试就有机会出类拔萃、光耀门庭。

“为国求贤厅”以周文王求贤、汉光武帝访严光、刘备三顾茅庐等三个典故布设场景,呈现古代君王求才若渴的殷切之心,突出科学选才制度的重要性。读着科举制度的编年史,我们明白了科举在朝庭求才、士人求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,看到了中国科举制度从创立、完善、到改革与废止的全过程。

展开全文

“鱼龙变化厅”以贡院号舍为依据进行场景设计,通过播放多媒体影片、珍贵文物展示等形式,让我们如同当时应试的考生一般,经历入场搜检、得题答题、号舍生活等过程,体验古代考生九天六夜的艰辛考验。在特别设立的试卷区,我们看到了珍贵的庄瑶殿试卷、云南乡试三场朱卷、郭炳英科试卷、乡试三场落卷……看着一张张古代科考试卷原件,辨读着如书法艺术般的文字,我们仿佛在与科举长河中的士子们对话。据介绍,科举博物馆从全国各地及韩国、越南征集来10000余件文物,精心挑选了其中700件展品用于常设展出。

在科举考试中,公布榜单是一项繁复而隆重的典礼,是“十年寒窗苦,一朝天下知”的重要时刻。在“金榜题名厅”,我们看到了对这个荣耀环节的艺术再现。一个动态画面缓缓地投影在一幅艺术画卷上,远看是一幅优雅的长卷,近看则是栩栩如生的典礼仪式,体现出当时整个社会对中榜者的钦佩与赞扬之情。

“金陵佳话厅”将“十里秦淮”具体而微地纳入展厅,并将实景转换成中国绘画氛围,让我们仿佛步入画中,看到当年的茶舍、试馆、江南贡院、书坊、河房、名人故居等,看到明清时代南京市街的繁华景象,意在说明科举制度是如何塑造了南京的人文景观。

“源远流长厅”展示了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。“民国考试院”以民国建筑作为布景,我们透过橱窗中的文物,了解到中华民国设置文官考试制度的历史背景,及其与古代科举考试在考选原则、形式上的继承、相似之处。“高考教室”旨在展示中国现代高考制度以及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,通过还原20世纪70年代中国高考教室场景,唤起观众当年辛勤苦读、奋发向上的记忆,并借由多位名人回忆这段考试历程,展示高考对于科举精神的延续性,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性。

在科举博物馆,每一步踏下去的都是文化,每一处凝聚的都是历史。有许多与科举、与江南贡院有关的历史细节被博物馆挖掘和呈现出来,比如,考试的严格与艰苦。为防止夹带作弊,规定考生衣服必须用单层的,鞋底要薄,砚台不能太厚,笔管必须空心,烤火的木炭只能两寸长,连糕点等食物都要切开……参观者还可以依托博物馆大数据库所收录的中国历代进士3万人的个人基本信息,根据姓氏、朝代、籍贯,查询祖上是否出过进士,自己是不是“科第世家”。

“让游客离去的一刻,把文化和记忆带回家”,这是博物馆文创精品店的初衷。别具一格的书签、“萌萌哒”小状元人偶、状元郎笔袋、明远楼钥匙扣……一件件带有浓浓科举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,让观众得以用另一种方式记住科博馆,回味特色文化。

“科举制度唯贤举才、公平公正、学而优则仕的原则突破了讲究门第出身的封建世袭选才制度,促成了社会基层的阶级流动。1300年间产生进士近十万人,举人、秀才上百万人,为传统社会行政体系的正常运转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。”讲解员告诉我们,“科举制度也覆盖到了东亚一些国家,并启发了西方文官制度,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。有学者称,科举是中国在发明指南针、火药、造纸术、印刷术之外的"第五大发明"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责任编辑: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